- 相關推薦
《活在課堂里》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在課堂里》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在課堂里》讀后感 1
寒假,我跟隨團隊按照每三天大約讀40頁的進度讀完了這本書,我溫習了傳統(tǒng)的課堂、了解了國外的課堂、設想了未來的課堂,感覺歲月不拘時節(jié)如流,發(fā)展太快,作為一名教師,成為一名未來合格的教師,學習是必須伴隨終生的,學習力是決定未來制勝的法寶。但一切還來得及,借著書中給我的啟發(fā),鼓勵自己去實踐去記錄關于課堂的一切。
一、明晰理想課堂的標桿,不斷踐行
理想的課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新手老師,從模仿起步,到熟練駕馭,再不斷創(chuàng)新,把教學的過程當成創(chuàng)作課堂作品的過程。不管是模仿的課堂還是創(chuàng)新的課堂,都可以6個字為標桿:實、長、清、細、深、融。
葉瀾先生用5個“實”字,詮釋了好課之“實”的理想標準。
一是扎實。扎實的課有意義,通過教與學的互動生成。這堂課后,學生獲得新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或新的知識、技能、方法、習慣或者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是充實。充實的課有效率。以最少的投入,時間、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讓學生在課堂獲得最多的收獲,產(chǎn)生最大的成效。
三是豐實。豐實的課有生成。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既實現(xiàn)預設又超出預設,在學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獲。
四是平實。平實的課是常態(tài)。將各種磨練和熬煉滲透在日常課中,才能最有效地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五是真實。真實的課有缺憾。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無缺的課。通過課堂中的缺憾,找到發(fā)展成長的空間。
“長”即生長。引領學生在“刨坑”“攀巖”或者“拔節(jié)”中向上生長,推動學生往上突破,與學生一起教學相長。
“清”即清晰,是整體意義上的教學思路清晰。包括了解學情;對所教學科課程特有的育人價值有整體把握和深入挖掘;有清晰的目標,具體精準;內容清晰,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方法合適;教學指令清晰。
“細”是指擁有對課堂點滴細節(jié)的敏感、設計、實施、反思與重建的意識和能力。細節(jié)之一,訓練的起點;細節(jié)之二,合作前給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機會;細節(jié)之三,激發(fā)學生合作的興趣和需要;細節(jié)之四,選擇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細節(jié)之五,時間底線,不低于3分鐘的合作學習,低于這個時間底線的合作學習,一定成不了高質量的合作學習;細節(jié)之六,分組;細節(jié)之七,分工。明確:誰主持?誰記錄?誰代表小組發(fā)言?誰來補臺,進行補充發(fā)言;細節(jié)之八,小組代表發(fā)言的第一句話——“我們小組認為”;細節(jié)之九,評價反饋。細節(jié)之十,組際互動。細節(jié)之十一,臺上臺下互動;細節(jié)之十二,板書;細節(jié)之十三,巡視。教師要發(fā)揮指導力、介入力、提升力和引領力;細節(jié)之十四,動筆,提醒學生圈畫、批注和記錄;細節(jié)之十五,學段特性;細節(jié)之十六,學科知識特性;細節(jié)之十七,素養(yǎng)特性,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建構不同的小組合作。
“深”是深度學習。思維、情感、審美都要有深度。
“融”讓課堂融起來,包括跨學科融合,跨時空融合,五育融合。
明晰課堂標桿,仰望它、遵循它、實踐它,從而活在課堂里,課在,生命在!
二、品讀多樣化課堂,設計自己的課堂
李政濤教授詳細的介紹了傳統(tǒng)的課堂、世界的課堂、科學的課堂和未來的課堂等。每一種課堂都有利有弊,沒有完美的課堂,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各種課堂的長處,再靈活運用,打造適合學情的屬于自己的課堂。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教學改革一直在路上。我們的課堂吸納了西方的思想,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為了讓孩子們全部參與課堂,我們的課堂設立了多個小組,課堂上我們隨機抽取小組和組員回答問題,借助十六進制多媒體功能——隨機提問,隨機小組提問,加分比拼、投影展示課堂學生的生成性作業(yè),多媒體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便利。為了繼續(xù)我們小學教育的優(yōu)勢,我們的課堂仍然注重基本計算,特別是數(shù)學,計算的正確率高低基本上決定了數(shù)學成績的好壞。在目前的狀態(tài)下,大班額教學仍然是我們的常態(tài)。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孩子們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我們把知識融入到了項目中,讓孩子們在一個個的項目中學會科學思考——觀察、提出問題、假設、檢驗、談論交流、表達、結論,應用所學解決問題,知識是有用的、知識是有價值的!在做中學、學中研究、創(chuàng)新。學生的數(shù)感、量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shù)據(jù)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培養(yǎng)。書中《手的大小》一節(jié)讓我心隨神動,這節(jié)課的整個過程:
。1)教師讓學生說出比較手大小的各種方法;
。2)學生在方格紙上畫手的輪廓,并統(tǒng)計所占的格數(shù)。教師展示一張畫有方格的紙。
。3)學生報告統(tǒng)計結果,教師將其記錄在大的統(tǒng)計表中。
(4)學生用手抓珠子,統(tǒng)計并記錄所抓的珠子數(shù)。
。5)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比較手的大小。
。6)評選班級中誰的手最大,誰的手最小,誰和誰的手一樣大。根據(jù)珠子數(shù)和格子數(shù)判斷出班上最大的手和最小的手。教師請兩對學生認為一樣大的手來比較與展示。其中一對的手大小幾乎完全一樣,被判定大小相同,而另一對能明顯看出有些差別,被判定不一樣大。因為有的手抓珠子多,有的手抓珠子少。雖然手一樣大,但是抓的珠子數(shù)有差異。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把握了教師的角色。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特別注重兒童的智力開發(fā)和訓練,使學生學會運用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來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了引導作用。教師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兒童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這節(jié)課只是借助了比較手的大小這一個項目,完全遵照學生的思考過程,一步步探尋真正的方法和結果,我很喜歡,也希望自己擁有這樣設計課堂的魔力。
三、通過研究與寫作,完成自我蛻變
作為教師,要發(fā)展自己的課堂,就要不斷提升自己,多讀書、做教研、做反思寫作。李政濤教授提到,中國基礎教育教師至少需要具備六項新基本功:立德樹人、研究、融合、協(xié)同、評價、數(shù)字化。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和chat GPT的時代,教師要絕處逢生,需要重塑或強化教育本領,才能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人是有情感的生物,人與人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教師在課堂當中要挖掘育人價值。除此之外,教師要以課堂為核心,潛心研究,不僅要做“課例研究”,也要做“作例研究”。
課例研究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研究;作例研究是關于一份作業(yè)的教與學的案例研究。理想的作例研究需要把握價值原點、明晰作業(yè)標準、堅持問題導向,建構作例體系、探究作例理論、凝練中國經(jīng)驗。
最后教師要通過寫作,凝固并留存課堂的意義。好的課堂首先是上出來的,最后是寫出來的。寫作讓人生更有意義,也讓課堂更有價值。被寫作凝固和留存之后的課堂,得以通過反思和觀摩,讓由于頻繁流變而模糊的面容清晰起來。
“活在課堂里,打造理想的課堂”,李政濤教授在書的封面寫到“獻給愿意把生命獻給課堂的人”。教師的使命在課堂,教師的生命也在課堂。上好每一堂課,過好自己的課堂生活,并及時以寫作的方式記錄和反思,努力成為一名“四有好老師”,讓“課”活在學生的心里,潤物細無聲!
《活在課堂里》讀后感 2
讀完《活在課堂里》,我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共鳴與思考。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教育最真實、最生動的一面,不僅展現(xiàn)了教師如何在有限的四壁之內播種知識的種子,更揭示了教育的真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觸碰與成長的陪伴。
書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見解,讓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本質是“活”的,它不應局限于教材與講臺,而應是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共同成長。每一個章節(jié)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教室,我仿佛能夠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看到他們求知若渴的眼神,以及老師們用心良苦的引導與鼓勵。
書中特別強調了教師的角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該是學生心靈的引路人。作者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當教師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困惑與夢想,教育才能超越知識層面,觸及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對生活的熱愛。
此外,《活在課堂里》還探討了創(chuàng)新教學法的重要性,鼓勵教師打破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束縛,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如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些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還能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讀罷此書,我深受啟發(fā),開始反思自己對于教育的理解和實踐。它讓我意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良好品德和全面素養(yǎng)的人。作為社會的一員,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身,我們都有責任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有意義,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總之,《活在課堂里》不僅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更加堅信,真正的教育是溫暖的、是啟發(fā)的,是在每一天的課堂生活中悄然發(fā)生的奇跡。我將把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成為一個能夠“活在課堂里”,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教育者。
【《活在課堂里》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在當下讀后感04-29
高效課堂讀后感06-20
高效課堂讀后感04-29
父母課堂讀后感04-29
教學課堂讀后感07-29
課堂方法讀后感07-15
《父母課堂》讀后感03-26
《讀懂課堂》讀后感03-21
《高效課堂》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