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永恒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人與永恒》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人與永恒》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人與永恒》有感1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這一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正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尤其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
恬淡而平靜的生活,簡單卻真實的人生;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字里行間,周國平先生用平實但震撼的.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chǎn)生思考。
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歡這種生活,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產(chǎn)生了害怕得不到轟轟烈烈,害怕為此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這樣不會有失敗。
向往簡單,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無數(shù)的人曾經(jīng)或者正在苦苦追尋“人”的存在意義以及何以永恒,但它們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無論我的人生平淡與否,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都欣然接受。我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種充實!
讀《人與永恒》有感2
作為傳統(tǒng)的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每年冬天都要到寒冷、荒涼的阿勒泰南部冬季牧場、沙漠進行放牧。那里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幾十平方公里才住了幾家人。往年都是居麻夫妻帶著二女兒加瑪放牧,大女兒、大兒子和小女兒都在定居點和縣里讀書。今年李娟的加入且和另外一家人一起放牧,使冬窩子變得熱鬧起來。
二女兒加瑪是一個十九歲的高挑、大方、美麗的女孩子。但因家里勞動力不夠被迫輟學回家放牧。加瑪在得知自己沒機會讀書后,在家里認真地幫忙放牧。在過了最冷的日子后,每天七點起床去放牧,天黑了才能回冬窩子。在人煙稀少的荒漠中放牧,沒有人聊天只能靜靜的聽手機放的歌。那荒漠中寒風呼嘯,通常只有零下十幾度。在李娟去了冬窩子之后,加瑪讓李娟教自己寫漢字,每天去放牧時帶上本子,用棍子在地上學寫漢字。加瑪想著去縣里打工,學點手藝。在離開冬窩子定回居點照顧生病的奶奶的時候仔細打扮,把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給大家。并且繡花的花樣子與眾不同,繡品形象優(yōu)美、線條流暢。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加瑪叢未抱怨過,想著學習,對未來充滿希望,依然充滿對美的追求。
居麻和妻子在日復一日的單調(diào)放牧中,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每日的早茶、中飯、晚飯從不馬虎,精心的準備,一家人快快樂樂的吃飯,父慈子孝,笑聲響亮。在家里有客人的時候熱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物與客人分享。在閑時穿上最好的衣服騎著馬互相串門。
生活雖然艱苦但活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平平安安,開開心心,鄰里和睦。
但長年的艱辛勞動,令居麻和他妻子一身病痛,有時候痛得路都走不成,整天把阿士匹林和止痛藥當飯吃。加瑪身體雖然很好,但因缺乏維生素指甲扭曲的很嚴重,只有十九歲但已初顯老相。兒子札達也整天這痛那痛,還咳嗽的很嚴重。
但生活的條件很差,沒電只能用太陽能電池板蓄電照明;沒水只能去外面鏟雪,但雪中有很多的灰塵、牛糞、馬糞;人多草少,氣候嚴寒。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被磨損的'青春,一晃即過。
條件很艱難,他們?nèi)耘f對生活充滿希望。仍舊就堅強的生活下去,如同在雪災之后的草那樣繁茂生長。加瑪依然在李娟的指導下學漢語,李娟在教輔書的指導下學哈語。一切都是那樣的安詳、和諧。
在等待退牧還草的日子里,牧民很期待完全定居的日子。因為那樣可以獲得大量的補償金,還可以不那么辛苦。例如居麻,想拿了那筆錢買部車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還可以通過跑運輸賺點錢養(yǎng)家,日子沒有那么苦。但如果不準再游牧,這個哈薩克族的古老傳統(tǒng)就會消失,這也是牧民不樂意見到的。他們正在傳統(tǒng)和新的生活中艱難的徘徊。
讀《人與永恒》有感3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作品,這本富有哲理意味的隨感短文集,從許多方面給人以啟示。而最為讓人注目的當屬標題,即“人與永恒”的探討。
人是一個奇怪的動物,明知人生苦短,卻一直在不懈地尋找著永恒,而對“永恒”的執(zhí)著從古至今未曾間斷。古代帝王尋丹問道,是為了讓自己短暫的人生得到無限的延續(xù),可結(jié)果卻總是事與愿違,于是,在對“永恒”的追求過程中產(chǎn)生了兩種形式——既然生命無法延續(xù),那就保留死去的肉體(奇特的保尸術應運而生);既然肉體無法保留,那就保留無形的精神(各種文藝作品應運而生),于是乎,人類成了唯一有語言及文字記載,并且掌握高深醫(yī)學的物種,而這種對“永恒”的執(zhí)著卻往往讓人苦不堪言。
首先,人類陷入了“執(zhí)”,這種“執(zhí)”會演變?yōu)楣虉?zhí),讓人在對永恒的欲望和現(xiàn)實的不可得之間苦苦掙扎,特別是當親歷生命消逝的過程時,那血淋淋的現(xiàn)實會敲碎那看似堅強的心,讓人不得不因面對這種對“永恒”的“不可得”而悲從中來。其次,人在對永恒的追求中,編織了太多象征著美好意義而實際上毫無意義的網(wǎng),我們用這些網(wǎng)去網(wǎng)住別人,也網(wǎng)住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自欺欺人地以為賦予某件事情一個高尚的意義,就會使之成為“永恒”(比如愛情),而事實上,該消失的仍然會消失,“短暫”是我們不可抗拒的命運。而正是這種矛盾構成了人類的悲劇性。
人們總說“人生如戲”或者“人生就像一本書”,當我們初次看到這兩句話時,總是喜歡把關注點放到“戲”和“書”所暗含的內(nèi)容上,認為人生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并且充斥著巧合與荒誕,然而,卻忽視了“戲”和“書”都會有“唱完”和“看完”的一天。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多么精彩或是多么糟糕,無論人生的“書”的末尾是句號、問號、嘆號還是省略號,它所表達的都是無奈的.結(jié)局,而作為結(jié)局,它的意義已經(jīng)隨著它的消亡而消亡,但是人們卻偏偏想要這個結(jié)局延續(xù),這就使人生具有了荒誕性,父親們希望子承父業(yè),可卻忘記了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卻想強加到另一個人身上,強迫必然帶來反抗。以前讀《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以其“父傳子,子傳孫”的理論自以為立于不敗之地,然而他自己尚且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移山”的壯舉,又怎么能期求他的后代能秉承他的意愿而矢志不渝呢?愚公的信念原本隨著愚公的死去而消亡,而他卻以為這個結(jié)局能得到延續(xù),這里面自欺的成分不可謂之不多。
愚公其實是真“愚”,在“永恒”面前,人類永遠是弱者。
讀《人與永恒》有感4
死亡向來是中華文化所避諱的話題。季路曾問孔子關于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專注于人世間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質(zhì)是對死亡的回避。周國平說:“西方的哲人大約會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币徽Z道破中西哲學分野所在。
哲人與詩人不同。詩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發(fā)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哲人不滿足于此,較之悲嘆,他們更希望通過理性剖析死的本質(zhì)。對于他們來說,要排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對死亡問題進行思考的哲學家,無一不試圖規(guī)劃出面對死亡正確及理智的態(tài)度。當這種態(tài)度被構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種思想。
例如功利主義。它主張追求“比較大幸福”——既然死無法避免,就不必去考慮,重要的是好好活著,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是比較明智的態(tài)度。伊壁鳩魯說:“死于我們無關!薄拔覀兓钪鴷r,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彼岢,我們應當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享受人生的快樂。中國儒家學派盡人事、聽天命的主張亦屬此類?偠灾,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樣理智的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為多數(shù)哲學家所倡導,也易于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時賦予他一切,比較后又差遣死亡將其全盤奪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這常使人有一種近乎殘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過來:人皆不死,獨我亡,那他一定會覺得很不公平,痛苦會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數(shù)倍。除了英雄主義的自愿犧牲,共同受難比單獨受難更難以忍受。人的靈魂被平分成兩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終有一死的肉體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尋求過“長生不老藥”,想以此達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實上,這個問題并未被比較早沉思死亡問題的哲學家漏過。盧克萊修說:“我們永遠生存和活動在同樣事物之間,即使我們再活下去,也不能鑄造出新的快樂!笔澜缟纤惺挛锒际茄h(huán)往復的,一個人在此時或幾千年后看到的同樣事物,對他來說沒什么兩樣。天下將不會有新東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謬的。
死亡像太陽般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扭頭不去看它,我們?nèi)匀恢浪嬖谥杏X到它正步步逼近,將它的可怕陰影投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世上比較確鑿無疑的事實,它不可避免。但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又會覺得不可思議——人人都會被投下這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怎能讓人無動于衷呢?人生的終點是死,而死又意味著生前意志的虛無,那人生豈非是虛無?是,也不是。對于歷史,個人的意義接近于無;但對于個人,歷史的意義也接近于無。在歷史面前,個人何其渺。辉趥人面前,自我卻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義那樣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當成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這一點除了愚者及歷盡滄桑的智者,很難做到。一個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會留下幾乎不愈的創(chuàng)傷。
我們對于自己活著這件事太習慣了,對于死卻很陌生。想想看,我們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活著,從未死過!人們常把死亡比作是無夢的長睡,以此安慰自己?蓛烧邊^(qū)別一目了然:酣睡的痛快在于醒來后感到精神飽滿,長睡不醒,還有什么痛快可言?
像死亡般的無感狀態(tài)絕不能說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覺為前提。人之所以戀生,正是因為活著能感受到周圍世界帶給他的各種感受。人之所以厭惡死,也是因為死剝奪了他感受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長睡,而是永遠不在場。
死亡是個體意識的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絕找不出正面的價值來。然而,思考死卻有價值。它能讓人以超脫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義。
讀《人與永恒》有感5
一直在琢磨精心挑選哪本書來寫下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我在無數(shù)次的抉擇與舍棄中終于邂逅一本與我產(chǎn)生共鳴的書籍,其中周國平先生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和總結(jié),對于我這個正處于人生萌芽和發(fā)展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是頗有感悟和啟迪的,我懷著無比崇敬和沉淀的心情細細咀嚼字里行間的深邃靈魂的洞悉,仿佛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在他生命的盡頭對人生經(jīng)歷和體驗的吶喊和思量,周國平先生正由于歷經(jīng)生活與事業(yè)的不斷磨練而羽翼豐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濃縮的精華—《人與永恒》。
《人與永恒》這本書對于周國平先生來說感到十分出人意料,他提到是他隨筆寫下的一些隨感的結(jié)集,他根本沒想到要發(fā)表,但后來卻成了最受歡迎之作,許多讀者包括我在內(nèi)都十分喜歡這本書,都把它翻爛了,或者把其中的許多句子抄在筆記本。它對于作者而言,記錄的仿佛是思念的原生態(tài),而這樣的原生態(tài)存在于每一個感受著思考著的人的腦里,很容易引起聯(lián)想、勾連、撞擊、共鳴、懷疑,因此獲得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讀者的喜愛。
《人與永恒》是作者許多年里陸續(xù)寫下的,對于對于同一問題難免有不同的說法,會給人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是這種不想抹平矛盾,追求表面統(tǒng)一的不同尋常的做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找到了在人性與人生之間的那一絲真實和平衡。人生種種大謎,誰也不可能找到最終的謎底,也許每個謎都有無數(shù)個謎底,因而就沒有謎。似乎周國平先生的興趣就在于猜謎,而當每次似乎謎底被猜中,卻發(fā)現(xiàn)真正的.謎底游離我們后退一步時,我們就覺得這謎底更有趣了。而全書的標題來源于書中的第一個題目最后一個題目的合并。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兩極之間有幻化無窮的人生之謎,展現(xiàn)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真實、美、哲學與藝術、寫作、天才、女人和男人,無不是人與永恒相溝通的形式和體驗;蛘呔褪窃谶@些優(yōu)美又樸實讓我對人性與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重新定位,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不斷的探索與學習中更加的完善與改進,也許這對于我來說,已經(jīng)十分滿足,這也是我無比喜愛這本書籍和無比欣賞作者思緒的更加貼切的原因。
全書從做人與做事、生命與永恒、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與表達,十分細膩而真實的表達了無數(shù)人內(nèi)心的想法,使處于迷茫而困惑期的我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理性的對待自己的生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以及對自己學習與工作都保持良好的態(tài)度,它無一不一次次的直斥社會的許多現(xiàn)實以及社會的良知和人情的冷暖,啟發(fā)我們更加清醒的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以及在對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們回歸原始,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一片凈土,沉淀下來,扎根于此,找到真實的自我,而非是隨波逐流,在高樓大廈、海市蜃樓的浮華和緊張拼命地為自己生存中因為某些利益而喪失了自我,淹沒在人潮的海洋里,越陷越深,最后無法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良多;蛟S是其中不乏許多思想與我產(chǎn)生了共鳴,或許是讀完某些經(jīng)典句子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或許是給我在人性與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周國平先生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值得一看,雖然有些是隨感,但濃縮的是精華,伴隨著它成長,我想我會走得更遠,更加地理智與成熟。
讀《人與永恒》有感6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歲月里是否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現(xiàn)在我也不愿別人來指指點點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為自己生病,還有懶惰慢慢悠悠的才讀完了周先生的《人與永恒》,生病是真,也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個心安理得的借口,來讓自己好不那么備受內(nèi)心的煎熬。
孤獨、藝術、哲學、詩、真誠。你看,現(xiàn)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讀書,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可笑,看的時候,總在被書中的觀點,說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書本,還是不知道自己讀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說雖然現(xiàn)在不記得,但是它已經(jīng)融在我的觀點了,等需要用的時候,它就會出現(xiàn)的,什么時候要用,考慮問題還是向別人賣弄自己的時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實上,連那時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謂融進自己觀點里的別人的觀點都不太清楚。我實在是看不上那些時時刻刻賣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難保證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尤其是最近發(fā)現(xiàn),自己所瞧不上別人身上的點,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自己從未發(fā)現(xiàn)而已,越是這樣,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或許一直以來討厭的是那些自己在無意識的時候扮演的“角色”,總歸還是覺得有些可笑。
“老是聽別人發(fā)表同樣的見解和感嘆,我會感到乏味。不過我知道,在別人眼里我也許更乏味,他們從我這里甚至連見解和感嘆也聽不到,我不愿重復,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給他們。與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來……”何嘗不是呢?只能聽到別人同樣的“見解”,感到無聊至極,陳芝麻爛谷子拿出來再嚼,實在是讓我聽的難受。不想對著這樣的觀點拍手叫好,告訴對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別人眼里或許也是這樣,只是他們很友善,沒有如我這般苛刻的對待我,我開始逃離,現(xiàn)在不愿再隨意與人談論這些話題,總是會覺得對方太年輕氣盛,就如“談愁的都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飽經(jīng)人生滄桑的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剛二十出頭的年紀,也不敢說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隨意的發(fā)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還是一個幸運的人,身邊總歸是有一兩個愿意聽我講,我也愿意好好聽他們觀點的人。一想到這里,總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啊。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并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與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敝芟壬奈墓P好生犀利,處處打到人性的弱點,著實給年輕人好好的講了一堂課。只是,這遠遠不夠,人們受到諷刺,會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心態(tài)(智)的改變從不在一朝一夕,難免為了改變而改變,最終落入到“角色”切換的鬧劇中。周先生這話,應是我好好掛在床頭來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的困境,這便是少了許多煩惱吧,我也希望這一日能早些到來。
在看到先生關于藝術家的描述部分,實在是很難不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色啊,還記得前些個月和朋友談起,他說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問到其他人,人人都對這個主角贊不絕口,給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們對他的贊揚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隨潮流,好吧,我承認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過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藝術水平高超,但是藝術與生活、與責任是不相容的嗎?只有置身地獄才能覺得自己是以旁觀者來審視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憑借一個人的'才,便可以忽視一個人的德,因為書中的主角光環(huán),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熱愛,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樣的行為還有多少人會吹捧,我真想聽聽那些人在那是的發(fā)言會是什么樣,我實在是很難覺得這不可笑。雖然極度討厭他們聽完我的說法之后一副居高臨下“你不懂”的樣子,但我能理解他們千遍一律的解釋,只是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們的角度或說法,在網(wǎng)上沖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認我是帶有偏見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它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要擺脫從來都是自己那顆遲鈍的心和不夠聰明的大腦,要擺脫環(huán)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許我并不是那個被極被需要的自由的靈魂。我欣賞藝術家,也欣賞他們的作品,但我絕不會和他們有太多的交集。
“真誠如果不講對象和分寸,就會淪為可笑。真誠受到玩弄,其狼狽不亞于虛偽受到揭露。”圓滑世故總在被人們所嘲諷,人們嘲諷的對象終究還是他們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時間發(fā)生的故事,現(xiàn)實的事情卻在書本中再現(xiàn),是我在和一個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際交往小技巧,現(xiàn)在卻覺得自己所作的很沒有必要,本來自己知道即可,還多此一舉的分享給別人。但也是證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很多場合不是不講真誠,只是展現(xiàn)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的角色吧,畢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適的時候展現(xiàn)出來合適的角色即可,但長久相處的關系卻很難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無意識展現(xiàn)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現(xiàn)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記最親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鹽所掩蓋的。
“文人最難戒的毛病是賣弄。說句公道話,文字本身就誘惑他們這樣做。他們慣于用文字表達自己,而文字總是要給人看的,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的表達變成一種表演,使他們的獨白變成一種演講。他們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眾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擺好姿勢。有時候他們拉上窗簾,但故意讓屋里的燈亮著,以便把他們的孤獨、憂傷、痛苦等等適當?shù)赝对诖昂熒希纬梢环鶅?yōu)美的剪影。即使他們力戒賣弄,決心真實,也不能擔保這訴諸文字的真實不是又一種賣弄!蔽娜说馁u弄也難全怪文人,畢竟寫在作文紙上,或呈現(xiàn)在那一畝三分電子屏上,一篇慵懶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兩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總歸華麗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諷刺的事情,好的文章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但是人們總會被華麗的辭藻奪去了目光,從而來判定作者的文學功底。就像短視頻/自媒體時代,視頻市場從幾十分鐘到幾分鐘再到幾秒,人們越來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因為這樣高強度的刺激足夠滿足自己空虛,一眼即可選出高下。時代在進步,但在某些方面我們更喜歡上個世紀,卻也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在上個世紀生存,于是想追求一個自己構想的各個時代的長處相結(jié)合而成的完美時代。
讀《人與永恒》有感7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尤其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chǎn)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歡這種生活,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產(chǎn)生了害怕得不到轟轟烈烈,害怕為此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這樣不會有失敗。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也許已經(jīng)有無數(shù)的人追尋過他。但他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無論我的人生平淡與否,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都欣然接受。我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種充實!
讀《人與永恒》有感8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chǎn)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對人的思考。“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大概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qū)別之一吧,因為人是有著復雜而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的。“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是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辈还芎畏N人追求著何種目標,其最大的意義仍是在過程中!拔覑厶稍谝雇淼牟莸厣涎鐾撬,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大概沒有多少個人是不羨慕那些成功的光環(huán)的吧,而大多數(shù)人只是停留在了欣賞階段,然后忘了自己可以走近,又或者,根本不愿意花力氣走近,所以只能一直在仰望,始終不會被仰望。
淡看愛情。沒有人能給愛情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愛情就是一個個發(fā)生的事實,誰能把這些事實一一羅列?愛情是美好的,但不存在永恒這樣的泡沫,因為永恒的東西只有時間。但是,那些關于永恒的誓言還是可以說的,因為情到深時人就需要表達出來。即使一切終將暗淡,但那些被愛的目光渡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會閃著耀眼的光芒。
享受孤獨!肮陋毢托鷩潭茧y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終歸是要逝去的,無論是哪種活法。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孤獨的害怕,它會一步步蠶食人的心,最后把孤獨變成一股常人無法承受的重量,直至人崩潰。然而,一旦人學會了承受孤獨,并從孤獨中找到自處的方式,孤獨便會成為自己的優(yōu)勢,可以幫助自己看清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很多很多。只要夠勇敢,就會發(fā)現(xiàn),孤獨,其實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休憩與復原。
超脫人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之得失,于浩瀚的宇宙,實在是不算是什么。也許有人會反駁,自身的得失對宇宙也許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但是當我只關注自己的時候,那便是大事;蛟S吧,個人得失對于個人來說的確算是大事,但是我只是提倡那一種生活態(tài)度,得得失失,都是難免的,但是何必拘泥于那些已成事實的事實,不如退后一步抬頭看看也許還是湛藍的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幽默和自嘲。我不是偉人,沒能力為人類為社會為這個世界做任何大貢獻,但是我從來不會否認自己的生存價值。我讓自己變得幽默,努力娛樂旁人,更娛樂自己。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tài)度,可以讓自己的心盡可能地保持活力。我也喜歡自嘲,會自嘲的人,才能使自己居于自己之上,從而也居于自己的敵手之上,占據(jù)了一個優(yōu)勢的地位,才不會讓自己陷入太多的尷尬之中。自嘲還可以使敵手的一切可能的嘲笑喪失了殺傷力,就像一個盾牌,擋住自己與迎面而來的傷害,所以,何樂而不自嘲?
“生命”這個詞,也許已經(jīng)有無數(shù)的人追尋過他。但他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讀《人與永恒》有感9
死亡一直是中國文化禁忌的話題。季璐曾問孔子關于死亡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的生命怎么能知道死亡?”他不相信鬼神,專注于世界上的事物,不關注死后,其本質(zhì)是避免死亡。周國平說:“西方哲學家可能會倒過來說:‘未知的死亡,如何知道生命’!币痪湓挻蚱屏酥形髡軐W的分裂。
哲人不同于詩人。詩人常表達死亡的悲哀,表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哲學家對此并不滿意,他們希望通過理性分析死亡的本質(zhì),而不是悲嘆。對他們來說,要消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因此,所有思考死亡問題的哲學家都試圖規(guī)劃正確和理性的死亡態(tài)度。當這種態(tài)度基本完善時,就成了一種思想。
比如功利主義。它提倡追求“更大的幸福”——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沒有必要考慮它。重要的是好好生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這是一種更明智的態(tài)度。伊壁鳩魯說:“死在我們身上沒關系!爱斘覀兓钪臅r候,死亡還沒有到來;當我們死去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不在了,所以死亡與生者和死者無關。他建議我們應該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既不討厭生存,也不怕死亡”,享受生活的幸福。這也是中國儒家學派盡人事、聽天命的主張?傊,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種理性的現(xiàn)實態(tài)度是大多數(shù)哲學家所倡導的,也是普通人所接受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的時候給了他一切,經(jīng)過比較,他被派去死去,把他全部帶走。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死——這常常給人一種幾乎殘酷的安慰。如果情況逆轉(zhuǎn):每個人都不會死,獨自死去,那么他會感到非常不公平,痛苦會因為嫉妒和不滿而增加幾次。除了英雄主義的自愿犧牲,共同的痛苦比單獨的痛苦更難以忍受。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被迫死去的身體無法實現(xiàn)他的.愿望。許多君王都在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實現(xiàn)永生。
永生值得向往嗎?事實上,早期沉思死亡的哲學家并沒有錯過這個問題。盧克萊修說:“我們總是在同一件事之間生存和活動。即使我們再活下去,我們也不能創(chuàng)造新的幸福!笔澜缟系囊磺卸际茄h(huán)的。一個人在這個時候或幾千年后看到的同樣的東西對他來說沒有什么不同。世界上不會有新的東西。永生不值得向往,這是荒謬的。
死亡不能像太陽一樣直視。然而,即使我們不看它,我們?nèi)匀恢浪嬖冢杏X它一步一步地接近,把它可怕的陰影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使人們思考,因為它是世界上更確鑿的事實,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每個人都會被扔進這個萬劫不復的深淵,怎么會讓人無動于衷呢?人生的終點是死亡,死亡意味著生前意志的虛無。生活不是虛無嗎?是的,也不是。對歷史而言,個人的意義接近于無;但對個人而言,歷史的意義也接近于無。個人在歷史面前是多么渺小;在個人面前,自我就是一切。
如果你不想像功利主義那樣死去,或者把它當作一件常見的小事,那將是一個準幸福的境界。不幸的是,除了愚蠢的人和經(jīng)歷過滄桑的智者之外,很難做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因為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從此會留下幾乎無法治愈的創(chuàng)傷。
我們太習慣了自己的生活,但我們不熟悉死亡。想想看。我們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活著,從未死過!人們經(jīng)常把死亡比作無夢的長睡來安慰自己。但兩者的區(qū)別一目了然:睡覺的樂趣在于醒來后感到精力充沛,長時間不醒來。還有什么樂趣?
像死亡一樣的無情狀態(tài)永遠不能說是幸福。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基于感覺。人們之所以愛生活,是因為他們活著時能感受到周圍世界帶來的各種感受。人們討厭死亡,也因為死亡剝奪了他感受到這一切的可能性。死亡不是長睡,而是永遠不在場。
死亡是個人意識的毀滅。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永遠找不到積極的價值。然而,思考死亡是有價值的。它可以讓人們以超然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義。
讀《人與永恒》有感10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恒等多個話題,內(nèi)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guī)硪还汕屣L之余,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對于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lián)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蘇。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于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fā)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jié)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jié)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xù)的。生命的妙處在于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轉(zhuǎn)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飛翔于紅霞的孤鷲,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zhì),那么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發(fā)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蔽已壑械娜谌肷,是將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jié)合體。春夏秋冬的循環(huán)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讀《人與永恒》有感11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度伺c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jié)B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jié),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yè)寫到很晚而發(fā)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高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周。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著瞌睡,頂著寒冷上學而抱怨。
可是,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過后笑一笑呢?仔細觀察,幸?芍^無處不在。頂著寒冷回家后桌上熱水帶來的溫暖,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的付出,家人團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樂,身邊每個人的笑容,給我的不都是一種幸福嗎?對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為我已擁有很多;對痛苦我不再厭惡太多,幸福會填補這片空白…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nèi)ふ宜,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zhì)樸和真實。他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讀《人與永恒》有感12
大學里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敝車绞侵袊膶W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他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恒等26個話題,內(nèi)容精辟而深刻,讓我們從中收獲了智慧和超然。
第一次看到周國平這本《人與永恒》完全出自偶然,在圖書館里來回轉(zhuǎn),一直找不到很感興趣的書,然后就這樣發(fā)現(xiàn)了它。這樣一本隨筆,一句或者一段話都足以給人無盡感觸。
人說隨感錄的可貴在于真實,在于字字珠璣而又凝煉傳神,就這個意義而言,周國平的隨感處處呈現(xiàn)出單純而練達、質(zhì)樸而傳神的精巧之美。這本書中沒有很難懂的術語,相反卻是用很易懂的語言來寫,讓我們可以簡單的閱讀,留下無盡的思考。
我記得書中有很多話題,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有關于愛。
“給愛情劃界時,不妨寬容一些,以便為人生種種美好的`遭遇保留懷念的權利!边@句話正出自《人與永恒》。我想,我們每個人對愛情的要求都很苛刻,起碼我是,我要的愛情不要絲毫懈怠,我要全心全意,只是這樣的愛情似乎真的不能長久,還會以彼此的恨來結(jié)束。看到這句話時,我想了很多,也許愛情真的需要寬容。
“不要以成敗論人生,也不要以成敗愛情!痹趷矍榈氖澜缋,沒有誰對誰錯,就算最后兩個人各奔東西,就此分離,也不是愛情的失敗。擁有過,存在過,那就是最美好的,就算只;貞洠惨粯又档谜湎。
“一切終將暗淡,未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庇袗矍榇嬖诘娜兆,永遠都會閃爍,那是一段有價值的回憶,因為愛,所以美麗。
“愛一個人,就是心疼一個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這茫茫宇宙間,有誰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兒……”我特別喜歡這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軟弱的一面,沒有誰能永遠堅強,我們都需要被人疼,需要那種被人關心與呵護的感覺,我們不過是平凡人……
除卻愛情,書中還有很多給人以思考的話語,在人生的旅途上,細細品讀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你會收獲更多。
讀《人與永恒》有感13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他想說的,不能準確地表達。
《人與永恒》中周國平的幾個片段特別摘錄:
所有外部缺陷或損失,包括聲譽、地位、財產(chǎn)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本質(zhì)上就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關心,越關心越痛苦。只要你不在乎,你就不能傷害一根頭發(fā)。
年輕人沒有什么可回憶的,所以他們展望。老年人沒有什么可展望的,所以他們回憶起來。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視感情是不可避免的軟弱,追求完美是不可避免的遺憾。也許,寬容自己的弱點,我們可以堅持下去;接受生活的遺憾,我們可以平靜下來。
精神自足的人不會羨慕別人的好運,尤其是低能兒的`好運。
健談者往往無法忍受孤獨,因為他需要觀眾。沉默的人也需要觀眾,但大多數(shù)觀眾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更愿意獨處。
懂得痛苦價值的人,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不會輕易向別人泄露自己的痛苦。
我的天性不適合交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要么覺得對方很無聊,要么害怕對方覺得我很無聊,但我既不想忍受對方的無聊,也不想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趣,這太累了。當我獨自一人時,我是最放松的,因為我不覺得無聊,即使無聊,我也要忍受,不要累別人,不要感到不安。
一個優(yōu)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仍然可以從自己的充實中得到滿足,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給自足的。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只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shù)娜嗽谝黄穑拍芡瑫r感受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
讀《人與永恒》有感14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我有幸在業(yè)余時間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寫的內(nèi)心感受。人是唯一能追求自己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和悲劇。因為意義本身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尋求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赐赀@本書,也讓我對身邊的事情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幸福和痛苦的解釋,讓我不斷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大家都以為能得到的東西,最后沒人敢說自己已經(jīng)擁有了。定理二:人注定要忍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定理三:世界上沒有難以忍受的痛苦。對我來說,生死兩端都很遙遠,無法感受到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到死亡判決的恐懼。我只是在走路,一路尋找,結(jié)局只不過是一個結(jié)局,但我仍然在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有時會迷路,敲痛苦家庭的門。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在夢中尋找幸福。他們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有幸福。似乎一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不能太聰明或愚蠢。人們稱這種智慧與愚蠢之間的狀態(tài)為生活的智慧。
幸福將隱藏在未來,引導我們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時,我們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通常善于放棄?珍惜我們周圍的幸福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我面前是容易還是困難,我都會努力感受到幸福與痛苦存在的豐富!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的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質(zhì)疑自己存在意義的動物。這不僅是人的偉大,也是人的悲劇。因為沒有明確的意義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是有價值的,不是意義本身,而是尋求。
從生到死,人們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樣的。人們會遇到不同的道路風景,但人們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幸福和悲傷。不同程度的差異只在于兩者之間的不同邊界,從而形成兩種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對我們年輕人來說,生死兩端都很遙遠,無法感受到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到死亡判決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走路,一路尋找,“生”在腳下延續(xù),“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總是找不到。但我一直相信,有自我感知和精神水平就足夠了。
讀《人與永恒》有感15
今天,我要談談我讀周國平先生的哲理隨感集——《人與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國平先生的這本《人與永恒》,在我看來,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這本書很好讀。這個"好讀"是從書的結(jié)構形式上來說的,這本書不厚,大約260頁,分為26個主題,每一主題又分為若干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里面大都是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短的不過十來字,長的也就一百來字,在當今這個社會發(fā)展變化飛快,人心浮躁,閱讀也越來越"快餐化"的時代,讀這樣一本書可以說比較輕松容易;二是這本書有點意思。這個"有點意思"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寫這本書的作者有點意思。這本書的作者周國平先生,雖然研究的是哲學,但是天性不喜歡做深奧的學問或?qū)嶋H的事務,總是被一些例如生與死、愛與孤獨等大而無當?shù)膯栴}所吸引和折磨,欲罷不能,六年里隨手寫下一些小雜感,每次寫完就鎖進抽屜,誰也不讓看,沒想到這些小雜感最后匯總起來,就成了這本書。其次,書的內(nèi)容有點意思。就像作者說的,"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謎。"而且,又由這人與永恒兩個最大的謎,派生出了諸如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無窮的人生之謎。上述這些"謎"都是你、我平時日常生活中都會面對、思考的問題,而且作者又賦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體驗和靈動,讀起來既非常親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說"有點意思".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因為這本書很好讀和有點意思,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像讀教科書或者專業(yè)書籍一般,那么嚴肅。我們可以邊喝咖啡,邊聽音樂,邊閱讀這本書;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飛機、火車等旅途中,百無聊賴時,打開這本書進行閱讀;也還可以邀請三五好友一起閱讀,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和看法。我則更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坐在臺燈明亮的書桌前,或者躺在溫暖舒適的被窩里,安靜用心地去閱讀。因為,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能夠讓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與書的作者進行一次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書中的文字、語句以及文字、語句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哲理,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生命、社會、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結(jié)晶,需要我們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實際和實踐,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品讀,并轉(zhuǎn)化成自身知識儲藏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讀書的作用。
我們讀書,一是為了求知,為了能夠盡可能充分地認識這個世界,并改造這個世界;二是為了更好地去體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和慰藉。人自詡為世間萬物的主宰,具有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力和崇高地位。同時,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不斷面臨著各種的困擾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正因為人是蘆葦,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風雨吹彎、壓倒;但也正因為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所以人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風的蘆葦,卻又有著強大的思考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縝密的思維和堅強的意志不斷地挺了過來。我在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對作者對于一根能思想的蘆葦?shù)娜思捌淙松囊恍┧伎颊J識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啟發(fā)。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讀書,通過讀能夠啟發(fā)、引領自己的思想的書,做一根能思想、會思想、有思想的蘆葦,既能像蘆葦一樣根始終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認真讀書,踏實做人,又能夠像蘆葦一樣眼睛仰望著星空,胸懷理想,目光長遠;既有張力,能夠隨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韌性,在不該低頭的時候,始終保持昂首挺胸,讀后感《讀《人與永恒》有感》?梢哉f,周國平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啟發(fā)、引領者,同時,《人與永恒》就是這樣的一本記錄思想者的思想歷程,并啟發(fā)、引領我們的思想的好書。
說到這里,我又回想起我與周國平及其寫的書相識相伴的過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在書中找到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問題的答案。我在最初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問題,也想在書中找到答案。記得當時剛大學畢業(yè),還很懵懂,對人生既充滿了憧憬,又有些畏懼,不知道前途命運是怎么樣的。于是,就看著目錄,隨手翻到《人生》這一章。只見作者寫道:"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盡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于成了個什么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我必須得對那個從我而終的"女子"終身負責,要全力去讓她變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來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有一次,女朋友問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愛我的?我想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結(jié)果女友一氣之下扭頭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開書翻到《愛》這一章,恍然大悟。原來"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寫到了讀書。"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讀經(jīng)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讀精品書籍,多讀對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業(yè)有益、有用的書籍,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層次不高、價值較低的書籍上面。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問題在書中未必能夠找到答案,或者我們讀的書與我們心中的問題根本沒有關系,但是我們?nèi)匀蝗プx書。因為——讀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我們從未經(jīng)歷過的另一種人生,體會我們未曾經(jīng)歷過的另一種情感,獲得我們之前不曉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通往遠方的長路,那么,書籍就是我們可以借助飛翔的翅膀,它可以帶著我們沿著人生之路飛往我們最終想要到達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們要在這美好的生命歷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平時不妨多讀讀書,讀一些能夠帶給我們啟發(fā)和思考的書,讓我們的人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意義。
《人與永恒》中有一句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的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我想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讀書并在于我們最終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思想觀點,讀書的意義就存在于我們不斷讀的過程中。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說得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達到這樣忘食乃至忘我的狀態(tài)和境界,都能夠充分獲得讀書的愉悅和享受。
【讀《人與永恒》有感】相關文章:
人與永恒讀后感12-16
[熱]人與永恒讀后感01-16
讀《教育與永恒》有感11-17
讀擺渡人有感04-19
讀《機器人》有感07-25
讀《擺渡人》有感03-23
讀《追蹤小綠人》有感04-25
讀《外星人之謎》有感03-04
讀《獅子和牧羊人》有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