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无码AV在线,欧美日韩国产色,年轻人手机在线免费视频,伊人成人在线,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亚洲免费二区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31 09:57:4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集錦10篇]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fā)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fā)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侔芽諝庋b在什么容器里?

 、谟檬裁捶椒芸吹娇諝獾呐蛎浐褪湛s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fā)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fā)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fā)現?諝饪偸浅錆M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huán)節(jié)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僮笫址鰺趔w,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趧澲鸩瘢尰鹧娉辖咏鼰粜军c燃酒精燈。

 、鬯缁鸩瘢瑢⑾绲幕鸩窆M度胛畚锿。

 、苤v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菹缇凭珶魰r,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fā)現轉動的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輪子、塑料玩具、傘、圓紙片、牙簽、木片、蓋子。

  2、學具:陀螺、電風扇、法條玩具、錄音機、磁帶、鐘表。

  3、視屏展示儀、電視機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轉動的經驗。

  1、幼兒猜謎:“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辈虏率裁?(風車)出示風車,請幼兒講講是怎么猜出來的?

  2、師幼小結:有了風,風車就轉動。

  二、通過游戲,讓幼兒發(fā)現轉動是運動的方式。

  1、是:你能讓自己的身體轉動起來嗎?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哪些部位能轉動。

  2、幼兒探索繩梯部位的轉動。

  3、幼兒交流:

 。1)幼兒交流,你讓身體的哪一部位轉動起來了,請你試一試。

 。2)師: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不能轉動,行不行?

  4、師幼小結: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三、探索使物體轉動的方法。

  1、師:你能夠想辦法讓桌上的東西轉動起來嗎?玩的時候動腦筋能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2、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大膽的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在視屏儀上演示。

  3、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許多的辦法讓籃子里的東西轉動起來,而且發(fā)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三、拓展生活經驗

  1、請小朋友到周圍找一找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幼兒在活動室里尋找幼兒交流:哪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2、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育為切入口,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則:一、觀察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內容。二、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三、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小環(huán)節(jié)滲透科學教育。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幼兒操作練習的豐富、開放性的材料,這些材料來源于幼兒身邊的小玩具,有積木、飲料瓶蓋、硬紙片、雪花片、雞蛋殼、呼啦圈等等,讓幼兒在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方面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描繪他們親自經歷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探索過程和發(fā)現,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問幼兒你是怎么把它轉動起來的,卻忽視了該物體轉動的有趣現象,在活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的環(huán)節(jié),我說的太多,孩子們玩的時間太短,讓他們探索的不夠,還有在活動中我的語言不夠簡潔,顯得啰嗦。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轉動經驗拓展不夠。

  在“身體轉動”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結幼兒操作材料轉動的方法,最后介紹呼啦圈,引出了身體的轉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能夠大膽說出身體的哪些部位能轉動,如:眼睛、頭、肩、手腕、胯等等,都說的很好,我出示了兒童身體圖,在幼兒找到的部位貼上字卡,認識漢字,還準備了輕音樂帶著幼兒轉動這些部位,我原本以為這是我這個活動的亮點,但在專家評課的時候,卻說我的內容太多,可以刪掉這一部分,在最后讓幼兒觀看光碟的環(huán)節(jié)應該再細一點,引導幼兒多說,并用完整的話表達。課后好好的反思了這次活動,真的是內容有點多,如果我再次開展此活動,身體的轉動可以在第二課時開展,活動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了解平面圖紙的基礎上,學習比較地圖上標示物之間距離的遠近關系。

  2、發(fā)展空間知覺能力。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準備社區(qū)建構示意圖,方格圖紙。

  指導要點:

  1、出示社區(qū)建構示意圖,以幼兒園為中心,說一說重點建筑物各在幼兒園的什么位置。

  2、出示方格紙,告訴幼兒這是簡化的地圖,師生共同把建構示意圖上的標志性建筑物,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3、找一找,自己的家在什么方位,在哪個建筑物附近。

  4、比一比,誰的家離幼兒園近,誰的家離幼兒園遠。

  活動反思:

  本活動,幼兒對顏色和圖形特征已經認知。能根據圖形的特征,在圖中為各種圖形找出合適的位置。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談話、游戲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guī)律特征進行活動的制作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幼兒的積極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幼兒善于發(fā)現與眾不同的現象。但是本節(jié)課,我的語速有點快,語言不夠精練,講解示范的時候,因為語速快,部分幼兒幼兒未能聽清老師的要求,導致一個問題說出去來,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問的什么。而且我的應變能力也有待加強,本次教研活動讓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斷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怎樣過冬,感知冬季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2、通過觀察、繪畫、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感知感知各種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狀態(tài)。

  3、有探索植物奧秘的興趣及愛護植物的情感。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硬板紙上有一張白紙,彩色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1、師: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氣候有什么變化?

  2、師:這么冷的天氣,花草樹木輝冬死嗎?植物們準備好過冬天了嗎?下面,我們帶上紙板一起到戶外,找一找、看一看、畫一畫"冬天的植物"。

  二、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植物,并記錄植物現象。

  1、師:冬天到了,小樹上的葉子有什么變化?大樹上有什么變化?小草是什么樣子的?

  2、師:請小朋友在指定范圍內自主觀察,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和自己的`疑問。

  3、教師引導幼兒有重點地觀察個別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植物的變化,①觀察大樹: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么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芽苞、果實、種子等。)②師:請小朋友剝開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么?

  ③觀察小草:請小朋友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顏色的?根上長著什么?

  4、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筆記錄植物過冬的種種表現。

  三、回活動室后組織交流。

  師:請小朋友跟同伴講講你的記錄和發(fā)現,看看植物過冬有幾種方式?

  四、幫助幼兒了解植物過冬的各種方式。

  1、師:冬天到了,落葉樹的葉子紛紛掉下來,常青樹的葉子仍然還是綠色的;落葉對樹木過冬有幫助嗎?(減少水分蒸發(fā)、落葉能化為肥料、營養(yǎng)樹根)

  2、師:小草是什么顏色?它冬死了嗎?(有的小草根已經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種子,有的小草根還活著,明年春天還會發(fā)芽。)

  3、師:人們怎樣幫助植物過冬呢?(在樹上涂石灰、扎干草,為油菜、麥苗撒上草灰、干糞,把怕冷的觀賞植物搬到室內或溫室。)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正確辨別并找出野菜。

  2、會正確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體驗參與野外活動的快樂。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備挖野菜的工具及裝野菜的袋子。

  2、教師帶幼兒到附近的公園或郊外。

  【活動過程】

  1、教師帶幼兒到附近的公園或郊外,引起幼兒挖野菜的興趣。

  2、討論挖野菜需要注意的.問題。

  師:你們都想挖野菜,也帶來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時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師引導幼兒注意正確使用工具;不離開同伴;如果公園有水,注意提醒幼兒不到水邊玩耍。

  3、組織幼兒進行挖野菜活動。

  師:每個小組都討論了野菜長在哪里?下面我們就按你們的想法分組挖野菜,注意不要離開老師太遠。

  幼兒分組進行挖野菜活動,教師巡回指導。當幼兒分辨不清時,引導幼兒進行細致觀察,也可請挖的熟練地幼兒幫助其他幼兒。

  4、回園討論,對也才進行分類。

  請幼兒互相參觀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誰的多。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野菜的種類分類,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檢查,特別要幼兒區(qū)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師:你們都吃過哪些野菜食品?我們挖的野菜可以怎樣吃?

  教師組織幼兒將挖的野菜清洗干凈,送廚房加工。

  組織幼兒品嘗野菜食品。

  【活動反思】

  今天科學活動的主題是“挖野菜”,這個活動有兩課時,3月份科學《挖野菜》教學反思。第一課時是讓孩子們認識野菜,從野菜的外行特征、顏色等方面進行觀察。馬蘭是野菜的一種,它的外形比較容易辨認孩子們一下就記住了。而薺菜跟一種野草的外形差不多,孩子們很容易混淆。

  第二課時是讓孩子們去挖野菜,這就必須是要小朋友在認識野菜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教學反思《3月份科學《挖野菜》教學反思》。有了第一課時的準備,孩子們都信心滿滿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過程中,孩子們都仔細的尋找著。一有發(fā)現就招呼同伴們一起去挖。

  雖說是“挖”野菜,但孩子們都小心翼翼生怕挖斷野菜的根;顒拥倪^程中我也發(fā)現有一些孩子把草當成了野菜。回到教室后我讓孩子們將自己這一組挖到的野菜進行分類,大部分是馬蘭,只有少數是薺菜,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小草。王欣朵大眼睛問:“這種菜能吃嗎?”我笑著說:“能吃,這種菜你可能吃過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于是我給孩子們講了幾種野菜食品:如薺菜餛飩、馬蘭豆干絲等。

  孩子們聽到后驚奇的說:“我吃過香香的可以炒著吃!睆埖鲁桃舱f;“回家要和媽媽一起挖野菜,嘗嘗野菜的味道。”面對小朋友的天真可愛,我想上科學活動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便有坐于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讓幼兒在快樂中探索求知。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指紋的種類和用途,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

  2、簡單了解指紋的特點、作用,豐富詞匯:指紋。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指紋

  2、泡沫印尼、放大鏡、白紙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個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開

  1、引導幼兒認識指紋

  (1)了解指紋

  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訴幼兒(教師指著手指肚)這里叫手指肚。

  (2)仔細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膚上有什么?

  (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有細紋)

  小結:這些細紋我們叫它指紋。豐富詞匯: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指紋

  (1)你和旁邊的小朋友比較一下,你兩個的指紋一樣嗎?

  (2)請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將指紋印在紙上

  (3)請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手上的指紋和紙上印的指紋

  說一說指紋是什么樣的,像什么?

  3、討論指紋的形狀

  指紋的形狀有:

  箭形

  水波形

  旋渦狀等

  告訴幼兒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指紋,每個人的指紋一生都不會變,因此可以用指紋辨別人。

  4、發(fā)現觸摸過的地方能留下指紋

  (1)教師演示蘸有紅色印泥的手指觸摸玻璃杯

  請幼兒說出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2)教師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觸摸這些東西

  請幼兒說出有什么發(fā)現?

  (幼兒討論:會不會留下指紋呢?)

  小結: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也會留下指紋,會留下許多汗孔,從汗腺分泌出的汗通過汗孔在到達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體時就會留下指紋

  5、引導幼兒說出指紋的用途

  教師小結:

  你可別小看指紋,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紋由皮膚上許多小顆粒排列組成,這些小顆粒感覺非常敏銳,只要用手觸摸物體,就會立即把感覺到的冷、熱、軟、硬等各種情報通報拾大腦這個司令部,然后,大腦根據這些情報,發(fā)號施令,指揮動作。

  指紋還具有增強皮膚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緊緊地握住東西,不易滑掉。我們平時畫圖、寫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夠那么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里面就有指紋的功勞。

  三、結束

  手指印畫

  讓幼兒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種圖案。

  活動反思

  讓幼兒初步知道人們利用指紋的特點在高科技領域的運用。從而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表述能力、思維的概括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發(fā)展兒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時也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情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發(fā)現鏡頭能將物體變大縮小的現象。

  了解凸透鏡的原理。

  活動準備

  大自然小科學、塑膠袋、塑膠杯、橡皮筋(本期學具)。

  相機、水、透明杯、保鮮膜、布偶、鈕扣或錢幣、鏡子、玻璃紙、湯匙。

  活動過程

  1老師拿著相機用伸縮鏡頭對幼兒拍照,老師不停的'發(fā)出驚訝聲音說:「哇!變大了,哈哈!又變小了」。請幼兒猜猜看,老師用相機發(fā)現了什麼神奇的事。

  2播放剛拍的照片,與幼兒討論為什麼照片的人會有大有小,是不是還有什麼物品也能像相機同樣的效果。

  3翻開大自然科學P.44~48「變大變小」畫面,請幼兒指出還可以將物品變大、變小的工具有哪些(望遠鏡、投影機……)?

  4引導幼兒進行以下實驗,看看水能不能也將物品變大或變。

  (1)將鈕扣或錢幣放入塑膠杯裡,再將杯口蓋上保鮮膜,綁上橡皮筋固定,用手輕壓保鮮膜,使它形成凹陷狀;再把水倒上去觀察鈕扣有何變化。

  (2)再取一個布偶,放在桌上,拿塑膠袋放在眼前,透過塑膠袋瞧一瞧布偶,觀察布偶的變化。

  (3)改將塑膠袋裝入 1/3 的水,再看看布偶,布偶會變大嗎?試試看。

  (4)再將八分滿水的透明杯靠近布偶,會看到什麼景象呢?此時再將透明杯拿得遠一點,布偶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5)最后請幼兒試試其他的方式,如拿玻璃紙、湯匙……照一照,是否也會出現變大的現象,完成P.48記錄。

  活動結束:

  1能指出物體的變化。

  2能操作器材讓物體變大或縮小。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認識各種樹葉,了解其名稱、形狀。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葉子拼成的圖案若干幅,帶小朋友去撿來各種樹葉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樹葉拼成的圖案若干幅。

  提問:小朋友,知道這漂亮的'圖案是用什么拼成的嗎?(樹葉)

  引導幼兒觀察圖案是用什么樣的樹葉拼成,觀察其形狀介紹其名稱。

  二、請小朋友展示你帶來的樹葉,介紹樹葉的名稱和形狀,說一說你想用它來做什么圖案?

  三、請你用收集來的樹葉來拼成漂亮的圖案。師巡視指導幼兒用膠水和雙面膠粘到白紙上。

  四、展示幼兒作品,并介紹一下你的作品內容是什么。

  活動反思

  “對于兒童來說,態(tài)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彼,科學教學要切合孩子們的這一特點,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展開科學學習。今天的活動中老師提供的樹葉都是孩子們自己收集的,這樣更能有效提升幼兒濃厚的探究欲望。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 通過操作活動,了解輪子的特性及用途。

  2. 激發(fā)幼兒的嘗試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3. 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 每人一小筐,內有帶輪子的列具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積木各一塊。

  2. 小推車、書若干。

  活動過程

  一、 幼兒自由玩桌上的東西,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可以在桌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請小朋友試著玩一玩你面前的東西,看看誰玩的方法最多、最有趣。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幼兒談一談,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二、 幼兒第一次嘗試: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師:剛才小朋友玩的方法很是有趣,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動腦筋。試一試、找一找哪些東西是可以滾動的?把不可以滾動的東西放到前面塑料筐里。

  幼兒嘗試并找出能滾動的東西:帶輪子的玩具、輪子。

  三、 幼兒第二次嘗試:認識輪子的特性及用途

  1. 提問:為什么這些玩具都能滾動呢?

  2. 出示輪子后提問:這是什么?(輪子)輪子是什么樣的?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如果用長方形或正方形做輪子會怎能么樣呢?你還見過哪些東西是有輪子的?你發(fā)現它們有什么地方是一樣的.嗎?

  四、 第三次嘗試:探索輪子能省力

  師:(出示小輪車和書)我這里有小推車和書,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比賽,一個用小推車運書,一個小朋友用手抱書,看誰跑得快,誰愿意來試一試?為什么用小推車快呢?

  幼兒自由組合,二人一組,比賽運書、運玩具,看誰快。幼兒通過嘗試,理解輪子能省力。

  五、 結束

  在比賽的熱烈氣氛中,自然地結束本活動。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科學教案 篇10

  目的要求

  1 、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時間 ; 明白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

  2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據日月星辰的視運動推想地球的運動)。

  3 、通過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學生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課前準備:

  1 、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

  2 、掛圖或投影儀——地球的自轉(標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 、提問:

 。 1 )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獵戶座)在天空中是怎樣移動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fā)生了什么現象?

 。 4 )晝夜現象有什么規(guī)律?

  2 、你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學習新課:

  1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自轉

 。 1 )講述:

  關于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象,有的同學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有的則認為是地球自己轉動形成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意見。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以前,人們憑肉眼直接觀察,一直以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時由于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后來,人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思考,認識到這種現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

  談話:明明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未聯想一些熟悉的現象:

 、佼斈阕诳焖傧蚯靶旭偟钠嚴,看到路旁的樹、房子等物體會怎樣?(向后移動)

 、谀銈冏^船嗎?在船上怎樣知道船是否在行駛?怎樣知道船在向哪個方向行駛?如果看船上的物體能發(fā)現嗎?為什么?

 。 3 )講解:當我們隨同車、船一起運動的時候。會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運動 ; 同時,通過觀察車、船以外的景物的運動狀況,可以判斷我們乘坐的車船的運動情況。

 。 4 )提問:

  已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是靜止的。這說明什么?

 、佼斂吹酱撏獾木拔镌谙蚯耙苿,這說明什么?

 、诋斂吹酱撏獾木拔镌诳焖俚叵蚝笠苿,這說明什么?

 。 5 )講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間相互運動的關系,推想地球的運動狀況。

 。 6 )討論:

 、偻ㄟ^觀察,我們看不到大地在動。據此能說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嗎?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們便是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體,是不能判斷地球這艘大船動或不動的。)

  ①怎樣才能判斷地球動或不動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體的運動情況)

 、谕ㄟ^觀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現象,也就是說都在自東向西運動。這說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

 、畚覀兛吹教枛|升西落總是循環(huán)出現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地球在轉動)

 、芴柮刻鞏|升西落,從看到太陽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陽正南,相隔時間大約是多少?( 24 小時)這說明什么?(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 7 )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

  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是南極和北極,穿過地軸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做地軸。(板書:“地軸”)

  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以地軸為軸轉動著,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 8 )指導學生填寫課本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9 )提問:

 、偈裁唇械厍蜃赞D?我們根據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轉?

  ②地球自轉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

 、蹫槭裁丛诘厍蜃赞D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 、指導學生認識晝夜的成因

 。 1 )討論:

 、傥覀円呀浿罆円宫F象是伴隨太陽東升西落發(fā)生的。既然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那晝夜現象應該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轉引起的)

  ②請你想像一下,為什么在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上會有晝夜現象呢?

 。 2 )講述: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每組都有一個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儀,我們就用它來實驗。

 。 3 )分組實驗:

 、冱c燃蠟燭,用蠟燭光代替太陽光,讓“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觀察:”地球”的哪個部分被”太陽光”照亮?哪個部分沒有被照亮?想一想:這兩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坜D動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即從左向右)轉動,觀察在同一地點 (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是否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

 。 4 )匯報實驗結果。

 。ㄒ陨蠈嶒炓部梢苑植竭M行。如果分步實驗,匯報也分步進行。)

 。 5 )討論:

 、僖陨蠈嶒炚f明什么?

  ②現在,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 6 )教師小結: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及晝夜成因。)

  地球是個球體,太陽雙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 7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8 )提問:

 、贂円宫F象是怎樣形成的?

  ②晝夜現象為什么是交替循環(huán)的?

  ③晝夜的來臨為什么會逐漸發(fā)生的?

  3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公轉及四季成因

 。 1 )談話:地球除自轉外,還有其他運動形式嗎?

  ( 2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公轉。

 。 3 )觀察:

  ①從圖中看,地球在怎樣運動?(繞太陽轉動)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自西向東)

 、谀阒赖厍蚶@太陽轉一周要多長時間嗎?(一年)

  ③從圖中看,地球在繞太陽轉動時,地軸的方向是怎樣的?(總是傾斜的,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 4 )講解: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轉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轉時地軸總是傾斜的并且傾斜角度不變,這樣就造成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受到太陽的照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大,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小,有時太陽高度居中。我們知道太陽高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氣溫的變化,這樣,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的氣溫就會出現有規(guī)律的變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現象。

  鞏固應用

  l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提問: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 3 )一天 24 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了多少周?

 。 5 )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業(yè)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象。)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經典]科學教案08-02

科學教案04-06

(經典)科學教案10-24

科學教案(精選)10-07

科學教案(經典)08-13

科學教案[精選]09-19

科學教案(精選)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經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