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優(yōu)選】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統(tǒng)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jié)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點拔、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zhí)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
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學生總結:是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是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xù)堅持種樹;當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老人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通過引讀相關的語段,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保護環(huán)境、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足之處
在理解大環(huán)境險惡的時候,把事先設計好的相應情境忽略了,應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或相關的知識鏈接,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哎!真是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待人啊。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循循善誘的引導、點撥、啟發(fā),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升華,心靈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略讀課文教學中更多地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理解上的“感知大意”和“抓住重點精讀”,所以比精讀課文更有利培養(yǎng)學生的“略讀”與“瀏覽”能力。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在每一課略讀課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啟下的提示語。這為我們引導學生通過預習獨立地感知課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能快速抓準略讀課文的“精讀點”后,把“閱讀提示語”轉化為學生預習的要求,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同時就盡可能地把注意力導向精讀內容。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前提示中的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三個問題展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朗讀、交流,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從老農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知道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是什么,然后通過對文中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能在這樣惡劣的大環(huán)境和艱難的歲月里干出這樣大的一番事業(yè),認識到這的確是個奇跡,從而理解“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边@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說說“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找準了教學要點,才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自主閱讀的時間,更加體現(xiàn)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使略讀課文的教學更加簡潔有效,真正讓學生學習的能力得到了練習。簡言之,就是抓住了要點,學習才更加高效。
當然,在教學中也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教師情感投入不夠,很難調動學生的激情,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教師語言貧乏,提問比較隨便、意向不是很明朗,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教師評價語單一,缺乏激勵性等等。
總之,只有抓住了課文的要點,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輕松而高效,我將繼續(xù)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去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并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終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我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僅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可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明白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可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里,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jù)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里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里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么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huán)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干旱、霜凍、沙塵暴”后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jīng)初步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這片奇跡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后我讓孩子們拿起手里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jīng)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后裝上幾個冷飯團,背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里的樹苗需要補種,那里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背著鋤頭慢慢下山;氐焦铝懔愕'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里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里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边@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于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shù)匾龑、啟發(fā)、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本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jié)課我拋下顧慮,嘗試著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通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了奇跡的老人”、“這是一個執(zhí)著的老人”、“這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么,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么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然后讓學生默讀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了不起。接著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怎么寫的秘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來反復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了解了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后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借助文本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奔钍羌ぐl(fā)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斗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贊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xiàn)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梢哉f: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jié)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tǒng)領, “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為什么 “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于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lián)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跡,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敝攸c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zhí)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huán)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只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 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進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jié)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么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huán)節(jié)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結合文章注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备形蜃匀画h(huán)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比較遙遠,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美好愿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xiàn)了。作為困惑,我想老師必要時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既要節(jié)省時間,又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
本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蔽腋鶕(jù)這句話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默讀—思考—交流。課前,我讓學生查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的文字音像資料,把各自的資料帶到課上進行交流,使他們懂得環(huán)境整治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
1、“老農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找到相關段落通過朗讀、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學生體會老人15年中經(jīng)歷的艱苦和磨煉,終于把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這座山溝的大環(huán)境和這所小院的小環(huán)境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會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義深刻。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努力奮斗換來了荒山變青山,我緊接著啟發(fā)學生“不老的是什么”,學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僅僅是青山不會老嗎?”,這時,學生感悟到“還有老人艱苦奮斗、五四奉獻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xiàn),“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預習,閱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作用。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讓學生完成本課趣味答題。這些練習題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自主學習是了有效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于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于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shù)狞c撥、啟發(fā)。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jīng)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
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肚嗌讲焕稀芬晃氖墙(jīng)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里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lián)系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huán)境、綠化家園做點什么。三個切入點,三處聯(lián)系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后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思了我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再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存在不足: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huán)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來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崩斫膺@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wǎng),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跡。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xiàn)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jīng)過本節(jié)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shù)?指導?墒,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jīng)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fā),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
聯(lián)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jīng)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經(jīng)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jīng)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經(jīng)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這節(jié)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外一個特點是課堂動靜結合,學生實現(xiàn)了自主學習。
這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略讀課文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教學,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三個重點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體會老人的種樹精神以及他的無私情懷。
在遇到難點問題時,精心設疑,引導突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通過引導學生對“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另一種東西”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使文本的情感變成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便能很好地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了。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這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做到了簡約而高效。首先我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的惡劣的環(huán)境有直觀形象的感受,通過課文第二段中的描寫來進一步感受這種險惡的環(huán)境對人們生活的巨大考驗。然后學習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過朗讀、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綠化后的畫面,同時創(chuàng)設一個說話訓練的環(huán)節(jié),當風沙襲來時,樹是怎么做的,當暴雨來臨時,樹又是怎么做的,再通過前后環(huán)境變化的對比朗讀,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植樹造林的意義,還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老漢所創(chuàng)造的真是一個奇跡。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究這樣的奇跡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四部結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的品悟及不同表達方式的理解中,比較突出語言的訓練,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讀和說話中自然得到升華,學生對老漢精神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到位,可以說做到水到渠成,并沒那種割裂生硬的感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8-24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2-11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5-04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3-06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范文02-06
關于《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4-05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07-05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實用)07-06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