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
一、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提高了素養(yǎng)。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么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組織學生討論、釋疑。如何執(zhí)教本課,我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另外,本節(jié)課采用范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感悟道理,功到自然成。
二、成功之處
1、課上,通過有效、激趣的問題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精美課件引導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課文結束后,我又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現(xiàn)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xiàn),學生入情入境。這樣,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3、本堂課的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不足之處
1.總體來看,沒有把握好時間。時間的分配有些失調,前松后緊。
2.這次處理的識字教學不夠扎實。在識字的過程中,僅僅是認讀了,有些詞語沒有讓學生進行深刻理解。
3.讀的形式比較多,但是學生的朗讀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可以
看出課前預習不夠充分。
4.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只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讓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進措施
今后在課堂上,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放手讓孩子們進行自主學習,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他們充分質疑,再根他們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采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他們自主學習。閱讀課文的教學要多進行分角色朗讀的訓練,同時保證學生課下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做到時時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2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根據(jù)《莊子.秋水》中的相關內容改寫。課文通過簡短而傳神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鳥飛到井邊喝水,與青蛙發(fā)生了爭論。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鳥卻說天空無邊無際。小鳥很無奈,只能請青蛙自己跳出來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個道理:認識事物,看待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觀天也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眼界狹窄、所見有限,井底之蛙則比喻那些見識狹窄、目光短淺,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逐一出示問題:青蛙和小鳥總共有幾次對話?小鳥和青蛙在爭論什么?他們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誰說的對?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問題答案,既訓練了讀,又解決了問題。在學習第二次對話時讓學生通過實驗弄清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個問題。本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學習第三次對話時,學生對青蛙的“笑”和小鳥的“笑”的含義的理解上不夠到位。識字方式相對單一。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3
《坐井觀天》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有多大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知識點。品悟語言,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在品讀中感悟道理。
一、從重點詞句入手
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我將“大話”、“無邊無際”、“井沿”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串起整個教學流程,在理解中讀,在讀中感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學起來也比較積極有效。在引導學生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讓學生說說除了無邊無際的天還有什么是無邊無際的?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學生分別說出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坪、無邊無際的森林……,然后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通過對“井沿”的認識和理解,拓展什么叫碗沿、床沿、窗沿等等。
二、朗讀指導,拓展想象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加強朗讀訓練,注重發(fā)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思考什么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營造了書聲瑯瑯的教學氛圍,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tài)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我就創(chuàng)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fā)展。
三、從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來反思
在本節(jié)課堂教學過程,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學習的興致濃厚,學生和老師都很輕松。但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
1、朗讀量偏少,為了怕影響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進度,我在課堂教學中減少了朗讀的分量。課后,我才意識到分角色朗讀才是這課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學生分角色的朗讀中才能體會人物的特點,才能更加透切地明白人物對話的內涵,進而理解寓意、想清道理。
2、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偏多,使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一點,造成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夠,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才是課堂教學永遠的追求。
3、涉及的問題太多,沒有整合,太散。導致了最后時間太少,沒有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4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對自己設計的《坐井觀天》教學片段進行課后評析,從而反思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進行實施與落實。
教學片斷一:出示青蛙和小鳥圖,我激疑引趣,導入新課:“你聽,他們在爭誰看到的天大。要幫助青蛙和小鳥解決問題,讓我們趕緊走進課文吧!請大家先自學課文!睂W生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并畫出生字,進行拼讀;然后同位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接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齊讀生字詞,小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讀錯。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后進生進行指導。我說:“哪個組匯報自學情況?” 小組長帶領齊讀生字詞后,小組匯報提示容易讀錯的字音。我覺得在指導學生自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比較成功的。我提示“自學課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同桌互檢生字讀音,再到小組的學習,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xiàn)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tǒng)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并通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教學片段二: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請三、四人為一組,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三、四人為一組進行朗讀練習,態(tài)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讀了好幾次。三個孩子挑選角色讀,還有一個不讀課文的同學就認真聽,然后對他們讀的課文進行評論,再讀。孩子們練讀后進行匯報,聽讀的同學要認真聽,然后說說哪兒讀得好,具體說說哪個詞語讀得好,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
在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我們要拼棄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現(xiàn)在應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fā)現(xiàn)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我們要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贊賞別人的優(yōu)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里,不會弄錯的!x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边@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我們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xiàn)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們要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yōu)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后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我覺得現(xiàn)在可以再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才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4.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們往往組織孩子們三、四人一組進行練習,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在平時的教學環(huán)境應多創(chuàng)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們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大家研究課文時要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才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fā)展。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5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fā)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干什么;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fā)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角色中體驗,在朗讀中悟理。
通過角色朗讀、換位體驗,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讀中悟理,體驗生情,思想感情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自然而然誘發(fā)的情感與文中蘊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體驗,就是生本對話。在角色體驗、讀中悟理上我重點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做“井”體驗。抓住青蛙說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边@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小朋友做“井”體驗,請他們用紙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學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視線被“井壁”遮擋了。然后課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觀畫面,伴有音樂:現(xiàn)在我們跟著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讓學生邊看邊思:青蛙為什么會錯?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視線被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只看見井口對上去的這塊天,其余的天空都沒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過做實驗、下“井底”使學生明白青蛙弄錯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兩個“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誰?笑它什么?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為是,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聽勸告、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小鳥的“笑”引出了青蛙的無知、孤陋寡聞。小鳥的真誠也躍然紙上。再通過惟妙惟肖地朗讀,把青蛙的自以為是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在學生充分朗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學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現(xiàn)文本了。
3、在勸說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這是可以原諒的?墒钱斝▲B告訴它天是無邊無際的,它還是一再堅持己見,頑固不化,那就不應該了。你能勸勸它嗎?“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陸地上去看看!薄扒嗤埽咽虑榕宄,別輕易下結論!薄扒嗤埽氵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時候你就明白了!崩蠋熣f:“是啊,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青蛙聽了你們的勸說,還真的忍不住了,你們看——(課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終于跳出來了——哇,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呢?”聽,以下是學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無邊無際!小鳥,我錯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謝謝你,小鳥,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遠蒙在鼓里,永遠不知道天是無邊無際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曉得天這么藍、這么高、這么大。
——啊!天湛藍湛藍的,花兒五彩繽紛,小草碧綠碧綠,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謝謝你,小鳥,你讓我大開眼界。我還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說話中,學生進一步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
4、角色朗讀。這節(jié)課的朗讀我引導學生擔任青蛙和小鳥的角色,“誰愿意做小鳥,把這些話說給青蛙聽——”“誰來做一回小鳥,對青蛙說——”“誰來告訴青蛙,讓它明白,天是無邊無際的——”……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師語言的誘導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鳥”、“青蛙”,讀得入境,讀得入情!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6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揭示看問題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勸告的道理。作為第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識記本課生字,二是讀一讀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初步了解本課內容。
首先是生字環(huán)節(jié),通過形近字“喝”和“渴”的區(qū)分,引導學生從偏旁入手來識記,再由生字到詞語“喝水”、“口渴”,進一步鞏固生字。同時采用換偏旁的形式,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習其他生字。
第二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習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了,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是青蛙還是小鳥,牢記自己的角色,再引導學生逐次學習它們的對話。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
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用多媒體課件,小鳥抓著青蛙去看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影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導入不夠生動,出示任務不明顯,朗讀指導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教學機智不夠等,特別是聽完專家對本課的講解后,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定會多多學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7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課堂上,我通過簡筆畫,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桌沿;聯(lián)系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小鳥說的話: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還有哪些事物是無邊無際的?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
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并進行朗讀。通過做實驗、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了解青蛙產(chǎn)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通過把紙卷成筒來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最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學生和我很順利的上完了這節(jié)課。
本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在一名學生把“無邊無際”說成“一望無際”時,我沒有及時抓住這一美麗的“生成”,讓學生理解他們是一對意思相近的成語。要知道,有時隨機生成的“美麗”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fā)教學高潮。
另外,在理解青蛙說這話的根據(jù)是什么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了解青蛙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組織學生進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對成語的寓意理解就會水到渠成。然后,教師再從文本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終身受益。這樣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生活化。
教學中,很多問題的預設意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設定的思路走。這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難題。《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fā)展。才能讓課堂充滿真正的活力。
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只要教師給以適當?shù)囊龑,一定的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fā)起來,綻放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fā)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yǎng)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shù)墓膭睢U绲聡逃业谒苟嗷菟f: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8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對《坐井觀天》寓意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教師不必強求統(tǒng)一,而應鼓勵學生的多向思維,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在續(xù)編《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教學中,教師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提倡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堂上要注意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寓言故事可能會引出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應巧妙應對課堂中學生的奇思妙想,正確引導學生。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9
這學期,我依據(jù)教學進度在11月份上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
上課伊始,一切都是那么順利。學生通過自讀質疑、讀中釋疑、角色體驗等方法體會到青蛙和小鳥當時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心情。這時,我提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關鍵問題:“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聰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誰弄錯了?”當學生與自己的學習伙伴展開討論后,集體交流開始了;顫姷狞S怡敏第一個站起來說道:“我認為小鳥說得對,當青蛙問小鳥從哪里飛來的時候,小鳥告訴它是從很遠的地方飛來的,說明天真的很大!睓C靈的金澤澤接著說:“我也認為小鳥說得對,但我的理由和黃怡敏有點不同。我認為是從小鳥飛了一百多里的地方可以看出天很大!迸趾鹾醯睦钚窈涝缫训炔患傲,他一邊起立一邊回答:“我覺的兩個地方都能說明天很大,無邊無際,小鳥說的對!背林年愂飼熡盟菒偠鷦勇牭钠胀ㄔ捇卮穑骸拔彝恻S怡敏和金澤澤的看法,但我還要補充一點。從小鳥飛那么遠,飛一百多里地,口渴了也很能看出天很大,否則小鳥怎么會那么口渴呢。”……看著孩子們精彩的交流,我是聽的心花怒放。當我正準備順勢引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原來是我們班最懶惰的“不做作業(yè)大王”陳斌斌。難道他還有自己的見解?帶著一絲疑惑,我示意他起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說話的聲音比平時還要小,但“我認為青蛙是對的”這八個字卻讓全班的每一同學都聽得清清楚楚。大家都瞬間寂靜下來,同時也睜大一雙雙眼睛,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視線從陳斌斌的身上移向了我。此時,我看到陳斌斌那一張娃娃臉上有著難以名狀的神情。對于課堂上的這類向好學生發(fā)言一般倒,質疑學困生的回答的情況,我遇到了很多次?墒菍W困生敢于發(fā)表與好生截然相反的回答,還真是頭一次。但我堅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我只說了一句話:“其他同學同意這樣的看法嗎?”班上那些和我默契相投的孩子,便爭相發(fā)言,替我“解圍”。我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教學思路,笑著告訴他:“請說說你的理由,好嗎?”這個男孩振振有詞地說道:“這只青蛙也沒弄錯,因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那么大,它確實說了它看到的天只有這么大,它也沒說錯啊。”他一邊還用身邊的作業(yè)本子,卷成筒狀朝著窗口望,一邊說:“你們自己試試看,天不是也變成這么大了嗎?”聽完這樣的理由,我首先表揚了陳斌斌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請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因為有這樣的閱讀動力,讓師生更加投入。學生借助有關學習過的資料(一葉障目)突破了教學難點,懂得要開闊自己的眼界,獲得更多的知識,做見多識廣的人。這時,我請陳斌斌再來談一談他對文中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情真意切地說道:“我的想法轉變了,是青蛙錯了。因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東西少,它的見識就少,所以才會覺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痹捯魟偮洌麄教室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摸摸他的頭,看著他因興奮而漲紅的小臉,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為我們班級有這樣敢于質疑的勇敢學困生而感到到高興。
上述教學片段,不由得引起我深入思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越來越有力,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從新課程實施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坐井觀天》這次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理念:
第一、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對自己的閱讀總是會有一定的目的,或是憑個人的愛好,或是各自的經(jīng)驗對讀物進行選擇性閱讀,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盡管可能解讀的不是很正確,這就要需要我們老師的教育機智來引導學生了。上述教學案例中陳斌斌對文本中青蛙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以教師或其他學生的理解去代替陳斌斌的理解,那必將抹殺孩子的閱讀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的同時,來進行正確的引導。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談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第二、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
所謂“閱讀反思”,是對閱讀之后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在經(jīng)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由于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和全面。上述案例中陳斌斌剛開始判斷青蛙的看法時顯然就出現(xiàn)了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候,我告訴他在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咱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這樣的做法,其目的是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潛心閱讀,能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讀懂重點段落以后,陳斌斌那情真意切的表達就是最好的見證。
第三、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學生有權利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張揚個性的空間。而老師我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正因為有這樣合理的師生定位,包括陳斌斌在內的所有學生才能擁有自主閱讀的時空,才能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同時產(chǎn)生個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才能切實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提高閱讀質量。而上述教學案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個個無法預約的亮點,正是源于師生平等對話的良好氛圍。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0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要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么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然后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這就是讀書方法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其次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到達表演讀的程度。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朗讀,不光學生潛在的朗讀才能得到開發(fā),還能使學生讀中更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寓意。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后自己會學。
上課時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采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始終注意“導”,始終注意聽取和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不斷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思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經(jīng)過反復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jù),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shù)木毩,鞏固并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我在課上注意讓學生反復練習讀書,并且還重視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說話能力。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文中的詞語“無邊無際”,先讓學生理解本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說說哪些事物是無邊無際的,這樣學生的理解很透徹了,還能運用了。學過這些好詞,我們不就是為了學以致用嗎?還有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后,先讓學生弄懂什么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薄白霾坏,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jù)的話”“假的”“太夸張了”,經(jīng)過教師的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在組織學生討論“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含義和這個成語是批評有什么錯誤的人這一問題時,我還聯(lián)系前面所學過的成語,“管中窺豹”“一葉障目”,讓學生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含義,并強調要求學生把先后幾個同學的發(fā)言連起來說完整一些……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雖然努力的想教會學生怎樣讀好青蛙和小鳥的話語,可是還是缺乏具體的明確的指導,所以朗讀效果還不盡人意。再者,當我說道:“同學們,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啊?”,學生都說道了小鳥,而本文意在通過故事讓學生了解這個成語故事,并懂得“坐井觀天”的含義,而我的這一問題將學生帶進了胡同,有點偏離軌道的傾向,值得深刻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初步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ㄒ唬╆P于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理解意思,并延伸到生活中去運用,還有哪些是無邊無際的,學生說出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實現(xiàn)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夸張,不切實際的話。接著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xiàn)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qū)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ǘ╆P于寓意達成的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xiàn),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于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需要適當?shù)慕虒W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愿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評評理誰說的對誰說的錯,青蛙錯了會怎么改正?并且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青蛙聽了小鳥的勸說,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會說什么?”讓學生通過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獲。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初步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后,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xiàn)本文寓意的理解。但由于對統(tǒng)編版教材不太了解,目標設定不夠明確,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教師的問題有點繁瑣,學生朗讀、思考、對話的時間不充足,對課后習題的體會不深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學習理論知識,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更多的考慮統(tǒng)編版的整體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綜合考慮人文性和語文要素的要求,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爭取向新理念下的四有課堂邁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2《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學時,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笑”!扒嗤転槭裁葱α?”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薄扒嗤芤詾樽约菏菍Φ模J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么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jīng)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薄拔覀儾荒茏鼍字,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
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只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讓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2
思考、準備了兩周的公開課,在孩子們的積極配合下,終于上完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比較積極,氣氛很活躍,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狀態(tài)。
課堂的成功原因我反思有這幾個方面:課堂準備較充分,思考內容較全面,孩子們也比較配合。相信他們通過這樣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課堂,也能學有所獲。當然,課堂中還有許多沒完成的.任務,不足的地方也還有很多。
1、低年級的孩子有背天書的習慣,再記詞語時候有時候只是簡單的背誦下來了,并不是真的掌握住了,同樣的詞語,打亂一下順序很可能就不會讀了,所以再以后的教學中再詞語檢測的時候,可以嘗試點讀,挑詞語來讀,不能一味的按順序讀。
2、交流識字方法的時候可以在交流一個生字之后用設備上的白板筆圈住一個,避免丟字漏字。
3、導入基本順利,最后出示課題后,“井”“觀”字書寫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過程中鑒于對設備的不熟悉,展示不是很順利,浪費了幾分鐘時間。以后要對教學設備多熟悉,避免出現(xiàn)類似情況。
簡簡單單的課堂過去了,值得反思的地方卻有很多。希望通過反思、實踐,可以讓它更豐富。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3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讀一讀——理解文本
1、以疑引讀,思后釋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薄安粚嵲诘脑挕;聯(lián)系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崩斫狻盁o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我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后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
每次對話中,我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齊讀、男女生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師生共同讀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閱讀的興趣,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體驗。
二、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用語文書卷成圓筒狀。然后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chuàng)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yǎng)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yǎng)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yǎng)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么想,怎么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yǎng)了思維的廣闊性。
四、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shù)木毩,鞏固并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后,我先讓學生弄懂什么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jù)的話”“假的”“太夸張了”,經(jīng)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xiàn)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qū)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當然,我知道自己的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雖然整堂課孩子們上的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但是還是有不少遺憾。例如課時內容可以更豐富些,教學“井沿”時,應該進行更多的聯(lián)系實際,進行遷移練習,進一步理解“沿”的意思。識字教學不夠扎實。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認讀,有些詞語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理解意思。
在這節(jié)課上我漸漸的摸索到寓言故事的講法,當然還很稚嫩,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4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透過青蛙與小鳥之間生動搞笑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所以,我把青蛙和小鳥的爭論作為理解課文的突破口,到達讓學生認識到看實物要全面,要善于“跳出來”的效果。兩個班同一個課時,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和大致相同的資料卻有了不同的教學效果,現(xiàn)將教學反思如下:
1、教學目標的達成:兩節(jié)課基本上都能按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教學,只但是透過修改之后,從詞語入手再到句子、段落的學習在一班落實得比較透徹,學生也學得比較扎實。
2、教學流程的設計:在二班是先透過課文的初步感知,再從小鳥和青蛙的爭論入手,擺明觀點,在學生掌握了課文的資料之后在進行朗讀指導,因此導致了教學流程的堆積化,各流程之間的銜接不是很流暢,學生讀得也不夠充分,說得也不夠開放。在一班是透過超多的初讀、再讀、默讀,讓學生先把課文的資料牢牢記住,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關鍵詞語“井沿、無邊無際、一百多里、大話”,透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串起整個教學流程,在理解中讀,在讀中感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學起來也比較用心有效。
3、朗讀指導:在二班由于自己對教案的把握不準確,未能理解先學習課文再朗讀指導的方法,所以在二班的朗讀指導做得很不到位,也沒能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感悟。一個句子的朗讀,并不是每一個字都需要有不同的變化,只要抓住關鍵詞語和語氣進行指導就行了,所以,在一班結合關鍵詞語理解資料,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效果比較好。學生不是純粹的模仿讀,而是明白要這樣貌讀。加上戴上了頭飾就更能投入主角讀,學生的朗讀熱情比較高,到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的作用。
4、拓展想象:在二班采用的是“把青蛙想到的畫下來,寫下來”,以畫入手,能夠相機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學生能畫什么,他必須能夠把自己畫的東西說出來。有幾個學生不僅僅畫的不錯寫得也挺好,只是由于時間關系和自己的思維引導有限,學生能想到的也不外乎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天多大,達不到與時俱進的效果。在一班的方法差不多,只但是沒讓他們畫畫,而是根據(jù)《作業(yè)本》里的一道練習題培養(yǎng)他們說話寫話的潛力。在語句的修飾方面,很多學生只是直接說看到了的事物,只有少數(shù)學生會說看到了什么樣的事物,什么樣的事物怎樣樣,在教導學生學會好詞好句的運用上仍需努力。
二年級的課文學習重點是從一些重要的句子句式中提煉出語言訓練點,讓學生模仿說話,學會說完整的句子,所以我在請學生發(fā)言的時候都會不斷地提醒學生把話說完成,不要只說一半。這一篇課文,能夠挖掘的語言訓練點還有很多,除了“無邊無際”的造句,本來我還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小鳥飛了一百多里可能會看到些什么,想像一下說出來,這個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說排比句的潛力,還有“一……就……”這個句式,但都由于疏忽而沒有完成比較遺憾。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覺得就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詞句的理解和仿照上,為學生的寫話打下良好的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5
《坐井觀天》是一篇成語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的一場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文章語言優(yōu)美,對話部分生動有趣,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寓意。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寓意。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我采用以下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1)圖文結合,理解詞意,學生模仿動作,理解詞意;(2)做實驗,體驗“觀天”。學生用紙圈成筒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游,體會小鳥見多識廣;(4)設計“跳出井口”,啟迪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據(jù)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1)、充分朗讀,讀中質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師可以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 根據(jù)學生的質疑,教師再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閱讀課文穿針引線。聯(lián)系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出青蛙和小鳥的觀點。并理解它們說的話。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后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煉基礎。(2)體驗情境,感悟朗讀。設計
多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并通過讀對話,做實驗,看動畫,述情景,說感悟,并且創(chuàng)造性表演了《坐井觀天》,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出感受。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shù)木毩暎柟滩⒕C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說話能力。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話訓練不僅鞏固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我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提供的閱讀知識,勸導青蛙;還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他們會談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1-27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2-1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2-13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02-1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5-18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07-0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精品)07-0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推薦)07-0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品)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