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報告7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學實習報告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內(nèi)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shù),發(fā)現(xiàn)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shù)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jīng)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fh=—28
二、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jīng)緯儀觀測,現(xiàn)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測量。經(jīng)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guī)范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shù)。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qū)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shù)據(jù)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三、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已知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jīng)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shù)據(jù)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shù)據(jù)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shù)據(jù)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shù)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shù)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四、心得體會:
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shù)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chǎn)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通過對嶗山仰口、馬山毛公山等地的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可以使課堂內(nèi)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們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我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樹立熱愛專業(yè)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通過對馬山等地的實習研究,對周圍環(huán)境的地質地貌有了更深的觀察,了解各地的地形、巖性等,對以后預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有了一定的幫助。對我們今后的就業(yè)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提高了我們實際操作的能力。
二、實習要求
1、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2、認真細致觀察馬山、嶗山、毛公山等的地質現(xiàn)象,作好記錄。
3、學會分析地質地貌的方法,培養(yǎng)地址分析能力。
4、采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地質學實習報告。
三、實習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nèi)、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chǎn)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馬山、嶗山等地的分布狀況。
3、初步觀察嶗山、馬山的地貌環(huán)境特征,學習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
四、實習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導老師:*
五、實習地點馬山嶗山仰口毛公山
六、實習概況
。ㄒ唬R山馬山石林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山東省即墨市區(qū)以西4公里處,由5個山丘組成,經(jīng)長期風化剝蝕,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頂渾圓的丘陵地帶,面積約800公頃,1993年11月正式通過專家評審,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即墨市馬山石林保護區(q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是淺剖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石林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自然遺跡。該保護區(qū)地貌特征,由四個山丘組成,經(jīng)長期風化剝蝕,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頂渾圓的丘陵地形。該地已有多年的采石歷史,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安山玢巖的柱狀節(jié)理,通過近十幾年來的開采,已經(jīng)開采出數(shù)個具有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人工露頭景觀。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山不僅有被人們稱為"石林"的柱狀節(jié)理,而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nèi)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
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nèi)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馬山盛產(chǎn)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馬山區(qū)域內(nèi)的沉積巖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巖、砂礫巖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局部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qū)域沉積巖之沉積構造特征,屬較典型的網(wǎng)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據(jù)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
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馬山石林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石林"。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除地質遺跡外,保護區(qū)內(nèi)還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跡。馬山石林已揭露的團山和長嶺兩座低山全部由粗面英安巖柱狀節(jié)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組成,柱體直徑一般在1。0—1。5m之間,柱體長25m(地表以下延深可達60m),形態(tài)以四邊形為主,也有五邊形、六邊形的。團山主體筆立挺拔,長嶺柱體呈扇形展布,猶如孔雀開屏。這些蔚為壯觀的景象,可與英國已列為世界保護遺跡的"魔鬼堤"和美國已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國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為他的后代,齊魯兒女或許可以添上一句"登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馬山這一自然遺跡不僅是寶貴的地質地貌景觀,也是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研究對象。本區(qū)列為第二的自然保護對象,是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
目前在馬山已發(fā)現(xiàn)二十多株硅化木。其中較大且保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樹干長13m,橫徑0。8m,其年輪十分清晰。盡管國內(nèi)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nèi)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在人文歷史上,馬山曾是廟宇鼎盛、香客云集的風水寶地。據(jù)清雍正年間(1734年撰寫的《馬山志》記載,馬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山上樹木茂盛,寺宇宏闊,有玉皇殿、圣母殿、大士庵等15處殿堂,頗具規(guī)模。山凹處有一眼"丹泉井",也稱"濟公井",泉水清澈甘甜,"醒脾爽氣,甲于諸水",任憑大旱,泉水長年不涸,故有贊曰:"窟中疑滾千層浪,地底遙通一線天"。
。ǘ⿳魃綅魃降闹黧w山脈,為花崗巖石質聳拔成山,氣勢雄偉,千峰競秀,貴為華夏濱海第一高山;◢弾r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組成,石色白凈,石質堅硬,是建筑行業(yè)的優(yōu)質石料。花崗巖經(jīng)千古風化酥蝕以后,淤積在河道海灘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數(shù),是建筑上的優(yōu)質沙料。嶗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運動以前,這里的"老坐地戶"有沉積巖和巖漿巖,在嶗山高處的九水和明道觀一帶的山谷里,還殘存有這些巖石的蹤跡。嶗山的花崗巖熱熔巖漿在地層深處冷凝成石后,聳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將地表的原有巖石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邊。在花崗巖高溫強力擠壓的嶗山成山過程中,周邊的圍巖發(fā)生熱熔烘烤變質,許多變異成了變質巖。譬如仰口豐山一帶的嶗山綠石,就是泥灰?guī)r經(jīng)過高溫變質后,形成的細膩變質巖石。和嶗山花崗巖糾結在一起的巖石,主要有沉積巖、變質巖和巖漿巖三大類。
石老人和登瀛半島一帶的低山巖石,主要為沉積砂巖,石質呈灰褐色,作建筑石料容易酥蝕風化。這種石質的沙礫石灘,也呈深褐色,石茬尖利。流清河海灣的東半部一小部分,也是這一類砂巖的海灘,顏色非常明顯。流清河以東到太清灣的西半部一帶,嶗山的主體山峰直插大海,沒有雜色巖石摻雜。而從太清灣到埡口,以溝谷為界,除了埡口以東一座山峰是花崗巖石以外,再往東直抵八仙墩,就盡是沉積巖和變質巖了。特別是嶗山頭一帶,幾乎盡為沉積砂巖,層層疊疊像千層餅一樣,很是壯觀。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3
第一章緒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jīng)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巖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目的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http:///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我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yè)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ǘ┤蝿
1、在野外對各種內(nèi)、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chǎn)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xiàn)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ㄈ┮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致觀察各種地質現(xiàn)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ㄒ唬┙M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xié)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ǘ⿲嵙曔^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時間為一周,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
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鋼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qū);
下午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
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
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nèi)、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xiàn)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chǎn)狀;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并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二章1(XX-12-2612:29:02)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4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制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yè)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奠定基礎。
實習內(nèi)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shù),發(fā)現(xiàn)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shù)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jīng)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fh=-28fh容=-31.75達到了標準。同天我們用了全站儀測了站點的坐標、方位角、邊長和高程。因為開始還不熟悉操作程序,實習進展得很慢,測到后面校核時還發(fā)現(xiàn)了誤差很大。為了得到比較標準的數(shù)據(jù),我們組員決定重新測量過。第二次測量我們更加認真了,再三檢驗對中整平和所得的就據(jù)才記錄下來。最后所得的`數(shù)據(jù)在xy的坐標差還是差了1多cm,和2多cm,老師全程指導重測后的數(shù)據(jù)還是相差不大,也許是儀器比較陳舊的問題導至的誤差大。經(jīng)我們校核,f=0.167,k=1/3778;基本達到要求。因為全站儀測量我們花的時間比較多,經(jīng)指導老師同意,我們留經(jīng)緯儀的測量工作放到碎部測量中進行。
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jīng)緯儀觀測,現(xiàn)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測量。經(jīng)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guī)范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shù)。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qū)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shù)據(jù)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已知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jīng)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shù)據(jù)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shù)據(jù)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shù)據(jù)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shù)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shù)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心得體會: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shù)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chǎn)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1.目的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地質學認識的實習報告例文。認識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學習相關地質基礎知識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地質現(xiàn)象,理論聯(lián)系實習,增強感性認識,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任務
、僭谝巴鈱Ω鞣N內(nèi)、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②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chǎn)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③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包括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xiàn)象觀察、描述記錄等內(nèi)容。
、芡ㄟ^實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地質作用規(guī)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求
①實習前學生應認真學習實習知道書,以明確實習目的、內(nèi)容安排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條不紊,實習報告《地質學認識的實習報告例文》。
、趯嵙曋袑W生要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的講解。
③現(xiàn)場觀察各種地質現(xiàn)象要認真細致,并作好記錄,還應多問、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懶惰思想。
、苊總學生應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二、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實習過程
實習的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又分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實習,
過程由實習指導書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車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剛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子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qū),下午乘車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實習任務完成情況
通過實習我們?nèi)箢悗r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在野外認識和辨別三大類巖石,還能夠在野外辨別各種地質構造。通過在各實習點對其的觀察,實地考察,我掌握了羅盤的使用,還在各實習點采集了各種相應的巖石標本。還提高了我們對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并學會了野外紀錄,基本達到學校預期的目標。
四、各實習點地質概括
、爬ッ魑魃降貐^(qū)
、俚貙樱河衫系叫氯缦,
1.泥盆系上統(tǒng)宰格組(d3z):該巖石為灰色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風化面為灰黑色,呈刀砍狀。
2.石碳系下統(tǒng)大塘組(c1d):該巖石為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guī)r厚層狀灰?guī)r,角礫大小混雜,為鈣質膠結,較緊密,含珊化石,底部辦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
3.石碳系中統(tǒng)威寧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guī)r,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中部夾角礫巖,含珊瑚、腕足化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等,風化面為灰白色,局部有鐵質侵染,與大塘組整合接觸。
4.二迭系下統(tǒng)——(1)倒石頭組(p1d):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guī)r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沙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黏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2)棲震組(p1x):為淺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云巖,風化面為灰黑色白云質灰?guī)r。風化后成團塊狀小虎斑,成分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漸增多。含豐富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3)茅口組(p1m):上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guī)r,中部為灰色厚狀灰?guī)r與灰色琥珀斑狀白云質灰?guī)r互層,巖性較純,層理不發(fā)育,表面有雨蝕溝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為灰色厚狀不規(guī)則琥珀斑狀白云質灰?guī)r,與棲震組整合接觸。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6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薄W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病⒘私怵z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xiàn)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xiàn)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xiàn)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nèi)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nèi),當?shù)乩习傩樟晳T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xiàn)黃綠色,局部呈現(xiàn)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xiàn)黃綠色,局部呈現(xiàn)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xiàn)土黃色,裂隙發(fā)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xiàn)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xiàn)綠色,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guī)r,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fā)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fā)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xiàn)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三米。
三、 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xù)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nèi)タ戳艘粔K花崗?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场⒄J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chǎn)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jīng)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xiàn),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jīng)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xiàn),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xù)出現(xiàn)。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chǎn)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chǎn)狀
。、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xiàn)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lián)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7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制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yè)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奠定基礎。
實習內(nèi)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shù),發(fā)現(xiàn)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shù)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jīng)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fh=-28 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jīng)緯儀觀測,現(xiàn)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測量,經(jīng)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guī)范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shù),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qū)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shù)據(jù)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jīng)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已知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jīng)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shù)據(jù)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shù)據(jù)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shù)據(jù)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shù)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 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shù)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心得體會: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shù)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chǎn)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學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學實習報告01-23 地質學生實習報告12-30 地質學實習報告02-11 地質學地質實習報告07-30 地質學實習報告15篇01-23 地質學實習工作報告04-26 地質學實習報告(精選9篇)09-21 工程地質學實習報告01-02 地質學實習報告10篇02-17 地質學實習報告(15篇)07-22